“十四五”期間,建筑業轉型升級的路徑已經清晰,那就是 “大力發展智能建造、綠色建造等新型建造方式”。智能建造,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建筑業深度融合的產物,正在從設計、生產、施工到運維的全過程,為行業帶來革命性的變化。
數字化設計引領行業變革。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表示,要 “推進自主可控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全領域、全過程應用”。BIM技術的普及,使建筑項目從誕生之初就擁有了完整的數字化基因,實現了從“二維圖紙”到“三維協同”的跨越。
高端建造裝備領域也取得重大突破。新型“造樓機”作為一種 “更加集成化、更加輕量化、更加智能化” 的新裝備,能夠實現自動糾偏、智能監控和全天候立體流水化施工,標志著我國在高端建造裝備領域已處于世界領先水平。
建筑產業互聯網平臺和建筑機器人的研發應用也是智能建造的重要方向。“十四五”規劃提出,要加大建筑產業互聯網平臺基礎共性技術攻關力度,開展建筑產業互聯網平臺建設試點,培育一批行業級、企業級、項目級平臺。
同時,加強新型傳感、智能控制和優化等建筑機器人核心技術研究,形成一批建筑機器人標志性產品。
綠色低碳:建筑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綠色建造是建筑業踐行“雙碳”目標、建設美麗中國的核心要求,更是構筑健康人居環境的根本保障。
“十四五”期間,我國大力推廣綠色建材、綠色建造和綠色建筑,全面執行建筑節能強制性標準。數據顯示,全國累計完成 既有建筑節能改造8億平方米,改造后的建筑冬季室溫可提高3-5攝氏度。這一數據背后,是人民群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在綠色建造方面,到2025年,力爭新建建筑施工現場建筑垃圾排放量控制在每萬平方米300噸以下,建筑廢棄物處理和再利用的市場機制初步形成。這表明我國綠色建造政策、技術、實施體系已初步建立,綠色建造方式正加快推行。
海南博鰲零碳示范區的建成和近零碳運行,是“十四五”期間我國綠色建造領域的一大亮點,它已成為 “向世界展示中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技術和實踐的窗口”。
高質量發展:從“量”的擴張到“質”的提升
建筑業正在經歷從追求高速增長向追求高質量發展的深刻轉變,從“量”的擴張轉向“質”的提升。
“十四五”規劃明確,到2035年,建筑業發展質量和效益大幅提升,建筑工業化全面實現,建筑品質顯著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大幅提高,高素質人才隊伍全面建立,產業整體優勢明顯增強,“中國建造”核心競爭力世界領先,邁入智能建造世界強國行列。
數據顯示,2024年,建筑業產值達到32.7萬億元,比2020年增加了6.3萬億元,增長24%。
2021年至2024年,建筑業累計完成了大量建筑和基礎設施建設,包括154億平方米建筑、7.9萬公里市政道路、3429公里城市軌道交通等,同時支撐了城中村改造、危舊房改造、老舊小區改造等一大批民生工程。
“中國建造”走向世界:品牌享譽海外
中國建筑業在“走出去”方面也取得顯著成就。建筑企業積極參與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走出去”步伐加快,模式更加豐富、領域更加多元。
2021年至2024年,對外承包工程業務累計簽訂合同額超過1萬億美元,完成營業額6400億美元。
2025年,全球排名前250名的國際承包商中,我國內地就有76家,其中排名前10名中就有4家。中老鐵路、秘魯“錢凱港”、科特迪瓦“圣佩德羅”體育場、波黑“多博伊”醫院項目等一大批海外工程項目建成并投入使用,成為“中國建造”走向世界的生動體現。
未來展望:智能與綠色融合發展
站在“十五五”規劃的新起點上,建筑業的轉型升級之路使命光榮、任重道遠。未來,智能建造與綠色建造將更加深度融合,共同推動建筑業高質量發展。
智能建造將為“好房子”注入智慧基因,使住宅變得更安全、更便捷;而綠色建造則為“好房子”筑牢健康基石,將“以人為本”落到實處。
新實施的《住宅項目規范》將住宅層高從2.8米提升至不低于3米,能顯著改善室內空氣流通質量;對樓板的隔音要求降低10個分貝,有效減少噪音干擾;同時強制要求四層及以上新建住宅設置電梯,極大提升了特定人群的居住便利性與安全性。
展望“十五五”,建筑業將繼續以智能建造為牽引,提升產業現代化水平;以綠色建造為導向,貫徹可持續發展理念并將健康人居理念貫穿始終。二者的深度融合,將持續激發建筑業的創新活力和發展潛力,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堅實保障。
這場建筑業的深刻變革,不僅關乎行業發展,更直接影響著每個人的居住環境和生活品質。隨著“十五五”規劃的推進,一個更加智能、綠色、以人為本的建筑業新時代正在到來。
文章來源:旭田建設
版權聲明:此文章來源已標明出處,如有任何異議請聯系我網,我們會盡快答復與處理!